一、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是我校高职类学生语文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按照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上承“中国古代文学”,下接 “中国当代文学”,主要讲授从1917~1949年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变革、转型、发展的30余年的文学进程,探讨研究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史实,梳理总结重要的文学发展规律,解读、鉴赏优秀的作家、作品。课程既强调史的脉络,更凸显文学质地,吸收学界前沿成果,通过个性化分析讲述和体验式阅读讨论引领学生进入瑰丽神奇的现代文学世界。
作为语文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现代文学以向学生传授现代文学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解读评价文学文本能力为关键,以养成学生健康人格和高尚师德为旨归,致力于通过现代经典文学作品的濡染熏陶和现代杰出作家精神的感召启发,为社会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从而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积极贡献。
本课程强调对经典文本的还原式细读,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与呵护,着重发掘现代文学文本和时代发展变革相呼应的“题外之旨”与隐性结构,着意彰显现代文学大师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浓郁的家国情怀,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完美统一。
二、课程团队介绍
现代文学课程团队由褚自刚、唐明明、孙 青、程艳芬、郑 庆、刘朋娜6位教师组成。团队负责人褚自刚为副教授职称,具有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已从事现代文学教学研究20余年,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成果突出。拥有双师素质教师、开封市优秀教师、8797威尼斯老品牌专业带头人、开封市优秀青年社科学术骨干等荣誉称号。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3篇为核心期刊;主持、参与省、市级调研课题10余项;参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一部,担任副主编。团队的其他成员或教学经验丰富、或科研成果突出、或善于组织学生讨论、或现代教学技术娴熟、或长于课程思政建设,她们均年富力强、充满热情,具有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
课程团队成员信息如下: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 |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称 |
手机号码 |
电子邮箱 |
承担任务 |
平台用户名 |
1 |
褚自刚 |
学报编辑部 |
副教授 |
13837818756 |
Kfczg1126@126.com |
统筹规划兼主讲 |
|
2 |
唐明明 |
初等教育学院 |
讲师 |
13700789997 |
8762212@qq.com |
主讲教师 |
|
3 |
孙青 |
初等教育学院 |
助教 |
15937800556 |
401201600@qq.com |
主讲 兼答疑 |
|
4 |
程艳芬 |
初等教育学院 |
助教 |
15503786639 |
cyf8632@163.com |
主讲兼答疑 |
|
5 |
郑庆 |
初等教育学院 |
助教 |
18737852045 |
zhengqing7528@163.com |
平台维护 |
|
6 |
刘朋娜 |
初等教育学院 |
助教 |
1352378253 |
135080600@qq.com |
资源库建设 |
|
三、课程体系
(一)课程基本理念
《中国现代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现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打好基础。整个课程设计将文学史教学、作品分析、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施“课堂+实训”的教学模式,适当引入讨论、写作、表演、朗诵、改编等实践环节,将中文素养与应用中文能力落到实处,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类型 |
理论+实践 (B类) |
课程模块名称 |
专业必修 |
适用专业 |
语文教育专业 |
开课学期 |
第二、三学期 |
学时 |
144学时 |
理论 |
132学时 |
实践 |
12学时 |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包括主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内容;能熟练的运用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分析;能够在未来教学等工作中对现代文学作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目标分类 |
主要内容 |
1.知识目标 |
(1)掌握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史发展,界定相关文学概念; (2)熟悉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作家、作品; (3)总结中国现代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作品风格等。 |
2.能力目标 |
(1)使用中国现代文学相关概念分析评价作家作品; (2)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达到中文专业水平,能够自由表达独立见解; (3)能够对文学艺术及文化现象进行鉴赏批评; (4)发展获取中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的能力,能够进行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
3.素质目标 |
(1)建立正确的现代文学史观念,能正确看待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现象; (2)在阅读中感受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独有的审美情感; (3)利用课堂实践练习提升基本语文素养与文化功底。 |
(三)课程主要内容结构
本课程目前以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为文学史教材,以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为文学作品教材,主要内容结构如下:
1.按照现代文学史的时间发展顺序,将授课分为三个阶段:
《现代文学》 时间结构 |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
第二个十年(1927-1937) |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
2.按照语文教育专业的特点,将授课分为以下三个内容结构层次:
授课模式 |
主要内容 |
(1)基础教学 |
a.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宏观线索; b.突出对重点作家作品的解读式教学。 |
(2)线上教学 |
a.微课设计——颗粒化教学:知识点微课—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在线答疑; b.文学作品相关的影视剧作欣赏; c.在线习题库。 |
(3)实训教学 |
a.组织学生模拟文学课堂教学; b.组织学生编演文学课本剧作; c.开展文学课堂讨论。 |
(四)课时安排
教学阶段 |
教学方式 |
教学内容 |
课时 |
教学目标 |
第一个十年 (共计40学时) |
课堂教学 (含线上微课10节) |
导论 |
2学时 |
(1)了解第一个十年现代文学发展情况,掌握相关文学概念; (2)熟悉第一个十年主要作家、作品; (3)总结重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作品风格等。 |
鲁迅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
2学时 |
鲁迅的小说创作 |
2学时 |
鲁迅的散文创作 |
2学时 |
文学研究会 |
2学时 |
冰心与问题小说 |
2学时 |
叶圣陶与人生派小说 |
2学时 |
20年代乡土小说 |
2学时 |
创造社 |
2学时 |
郭沫若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
2学时 |
郭沫若的《女神》 |
2学时 |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 |
2学时 |
小诗体 |
2学时 |
新月诗派 |
2学时 |
诗人徐志摩 |
2学时 |
闻一多的诗 |
2学时 |
周作人的散文 |
2学时 |
乡土田园小说 |
2学时 |
实训 |
诗歌诵读(2学时) 主题讨论(2学时) |
(1)在阅读中感受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独有的审美情感; (2)利用课堂实践练习提升基本语文素养与文化功底。 |
第二个十年 (共计48学时) |
课堂教学 (含线上微课12节) |
导论 |
2学时 |
(1)了解第二个十年现代文学发展情况,掌握相关文学概念; (2)熟悉第二个十年主要作家、作品; (3)总结重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作品风格等; (4)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达到中文专业水平,能够自由表达独立见解。 |
左联 |
2学时 |
东北作家群 |
2学时 |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
2学时 |
茅盾的生平与创作 |
2学时 |
茅盾的小说成就 |
2学时 |
茅盾的小说评论 |
2学时 |
沈从文与“京派” |
2学时 |
《边城》 |
2学时 |
巴金的生平与创作 |
2学时 |
《家》的艺术世界 |
2学时 |
老舍的生平与创作 |
2学时 |
《骆驼祥子》 |
2学时 |
新感觉派 |
2学时 |
施蜇存与《梅雨之夕》 |
2学时 |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 |
2学时 |
《雷雨》 |
2学时 |
夏衍《上海屋檐下》 |
2学时 |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
2学时 |
《雨巷》与《我的记忆》 |
2学时 |
鲁迅风杂文 |
2学时 |
“论语派”散文 |
2学时 |
实训 |
话剧编演(2学时) 主题讨论(2学时) |
(1)在表演中感受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独有的审美魅力,提升作品鉴赏力; (2)加强综合素质训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感染力。 |
第三个十年 (共计46学时) |
课堂教学 (含线上微课8节) |
战时文学地理空间 |
2学时 |
(1)了解第三个十年现代文学发展情况,掌握相关文学概念; (2)熟悉第三个十年主要作家、作品; (3)总结重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作品风格等;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2学时 |
赵树理的生平创作 |
2学时 |
新评书体小说 |
2学时 |
张天翼与《华为先生》 |
2学时 |
师陀与《果园城记》 |
2学时 |
萧红与《呼兰河传》 |
2学时 |
张爱玲与《金锁记》 |
2学时 |
钱钟书的生平与创作 |
2学时 |
《围城》的多重意蕴 |
2学时 |
艾青的生平与创作 |
2学时 |
艾青的诗歌艺术 |
2学时 |
“七月派”诗人群 |
2学时 |
“中国新诗派” |
2学时 |
冯至的《十四行集》 |
2学时 |
散文创作的繁荣 |
2学时 |
梁实秋《雅舍小品》 |
2学时 |
广场剧运动 |
2学时 |
《白毛女》 |
2学时 |
现代台湾文学 |
2学时 |
现代香港港文学 |
2学时 |
实训 |
文学改编评析(2学时) 主题讨论(2学时) |
(1)能够对改编影视文学作品及文化现象进行鉴赏批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的能力; (3)拓宽文学视野,积极引导学生多渠道获取、运用教学资源。 |
(五)考核(试)方式
本课程考核(试)将中文素养与应用中文能力落到实处,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考核(试)方式 (百分比) |
考核(试)内容 |
过程性评价 (40%) |
课上的发言讨论; 小组活动; 课下的活动参与; 作业完成情况等。 |
终结性评价 (60%) |
改变以知识点为核心的传统考试方法,加大问题分析与文学鉴赏能力的考核比重,引导学生阐发自己独特的文学审美体验与价值判断。 |